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最新医讯 >> 正文

新闻中心

最新医讯

我院神经外科采用3D打印技术成功完成颅内动脉瘤高难度术式

发布时间:2016-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1.jpg

  张先生今年56岁,因为经常头痛头晕,做头颅CTA检查后发现了颅内动脉瘤。虽然未破裂动脉瘤的年破裂率也就是6/1000左右,但这个长在自己脑袋中的 “不定时炸弹”给张先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张先生的动脉瘤位于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就是右侧眼球后方的脑子内部,直径约6mm,个头不算太大,但是形状却很不规则,所以建议手术治疗。这个部位的动脉瘤如果开颅做的话,需要磨除脑深部的一些骨头,位置不好掌握。我院神经外科张洪兵主任、黄庆主任商议后决定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即血管内介入治疗。

  80岁的王奶奶10天前因为突发剧烈头疼来到我院,经头颅CT检查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大;紧急做了头颅CTA检查发现了出血原因——右侧大脑里面一个大的动脉瘤破裂出血。如果不尽快做手术,患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80%。考虑到王奶奶脑内出血量大,吸收相对较慢,与血管内栓塞的微创手术相比,开颅手术虽然损伤较大,但是能在直视下清除大量淤血。经过周密的病例讨论,张洪兵主任、黄庆主任决定为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众所周知,人上了岁数,血管条件都会变差,原先有弹性的血管都会变得相对“硬邦邦”,而且血管内会出现粥样硬化性斑块儿,这对于开颅夹闭动脉瘤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且这种挑战的难度会随着病人年龄增长而增加。

  两个手术虽然术式截然不同,但都有个共同点: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为了最大可能地保证手术安全性,神经外科采用了颅内血管3D打印技术,将张先生和王奶奶的颅内动脉血管全部“打印”了出来。从打印出来的效果上看,张先生的那颗动脉瘤因为有骨头遮挡,果然不适合开刀,做介入需要完美的微导管及微导丝的塑形技术。通过打印出的动脉瘤,黄庆主任事先规划好了手术中的塑形点。在神经外科介入领域中,微导管塑形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塑大C的弯,还是S形的弯,还是J形的弯直接决定了手术的成功与否。王奶奶那个大大的动脉瘤也通过3D打印技术赫然显现,动脉瘤与周围的骨性结构的关系、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与后交通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颈的大小都一目了然。

  经过术前的仔细研究和反复模拟演练,两台手术都很顺利地完成。张先生的手术不到2个小时就做完了,术中塑形完美,动脉瘤填塞致密而且完全,手术效果非常好,完成颅内治疗这么大的手术,且没有任何并发症发生,张先生住院不到一周就顺利出院了。王奶奶的手术虽然术中出现了动脉瘤破裂的险情,但凭着术前的演练,终是有惊无险。王奶奶术后恢复良好,四肢无瘫痪,无言语不利,目前仍在神经外科康复中。

  那么,什么是3D打印技术呢?它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患者的颅骨、大脑数据及头颅CTA资料导入三维重建软件,合成脑动脉的颅底动脉环模型,应用3D打印技术创建由光敏树脂铸成的脑动脉立体模型。3D打印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脊柱手术、肝脏手术都会采用,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和开颅夹闭术,在通州地区尚属首次。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术,通过3D打印技术进行术前充分的模拟,有助于术者在手术过程中工作角度的选定,减少患者和医生自身射线使用量,同时提前预判断微导管及微导丝的塑形,减少术中操作时间,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生都会带来益处。对于开颅夹闭术,3D打印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更直接、更直观的空间舞台,充分发挥医生的想象能力,能为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