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 正文

健康科普

健康知识

陪您平安度过汛期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来源:疾控科 发布时间:2019-07-15 浏览次数:
字号:
+-14

    目前北京市已进入主汛期,多强降雨的天气,雨后伴随着高温高湿,是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今天就跟随我院疾控科医生一起来具体了解下食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陪您平安度过汛期食源性疾病高发期。

    1、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通俗的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不同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多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伴随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一般预后良好。有的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单增李斯特菌,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的死胎、流产、新生儿感染等,病死率高,不可掉以轻心。

    2、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要点”,预防“病从口入”。

    第一:保持清洁

    注意手卫生,吃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饭前和做饭过程中也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注意保持厨房的卫生清洁,比如餐具、筷子笼、刀具和砧板,尤其是抹布,要经常清洗和消毒。

    第二:生熟分开

    生熟分开就是避免生的食品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到直接入口的“熟”的食品,引起食源性疾病。要特别注意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也要分开,例如刀具、砧板等。

    第三:烧熟煮透

    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时间还要更长一点。孕妇、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避免生食的饮食方式。

    第四: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绝大多数微生物喜欢室温的环境,高于70℃,或者低于4℃就很难存活。夏季,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让食物冷却放入冰箱内保存。但冰箱不是保险箱,有些嗜冷菌如单增李斯特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可以生长,所以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要到正规超市或市场购买食品、购买食品要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若罐装食物包装鼓起或者变形,坚决不食用。

    3、预防食源性疾病,汛期“六不要”

    暴雨后,如果出现腹泻、发热或者其他身体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应擅自服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药物。

    水淹的食物——不要吃!

    被雨水淹泡过的食物容易被污水中的微生物污染,腐烂变质,食用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遭到水淹的食品最好丢弃,不要食用。

    变质的食物——不要吃!

    暴雨过后天气闷热潮湿,食物容易腐烂变质。米面如果储存不当也容易霉变。食用霉变的粮食会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常引起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偶有腹泻,而后出现体内各器官系统(肝、肾、神经、血液)的损害。

    死因不明的动物——不要吃!

    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和鱼虾可能受致病菌污染,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等疾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野生的蘑菇——不要吃!

    雨水过后,野生蘑菇会大量生长,传统的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毒蘑菇是不靠谱的,千万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

 灾区的凉拌菜——不要吃!

    暴雨过后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受灾地区卫生条件差,冷荤凉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污染,吃了容易生病,将食物烧熟煮透最为稳妥。切勿用雨水清洗蔬菜瓜果,生食蔬菜瓜果等食物一定要用清水清洗。

 生水或地表水——不要喝!

    为防止暴雨可能引发的饮用水污染,有效预防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保证饮用水安全卫生,不要喝生水或地表水,尤其是带有颜色的、带有其他异味、水质浑浊这几种类型的水。建议饮用开水或瓶装水,集体用餐应优先配备清洁用水。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