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医院院报>> 2024年1月 第1期>> 正文

2.jpg

多学科联动为“巨大外阴血管瘤”产妇解燃眉之急

作者:金艳荣 来源:妇产科 发布时间:2024-05-07

FIT-Document(Efit2024年(1)2024年潞河医1月L2-14.jpg

  二胎孕妇张女士在孕8个月时外阴突然长出一个包块,有鸡蛋大小,站立时明显,平卧可消失,不痛不痒,也不影响日常生活,自己就没太在意。产检时,医生为她做了外阴包块浅表超声,结果显示:右侧外阴假性静脉瘤类包块,约5.1X3.7cm,伴有外阴静脉曲张,建议她到血管外科就诊。血管外科医生考虑确定是外阴血管瘤,由于张女士处于妊娠期,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暂不做处理。庆幸的是妊娠后期张女士的外阴包块没有明显增大,终于到了孕39周,考虑到血管瘤瘤体较大,合并外阴静脉曲张,自然分娩有出血风险,我院产科建议她剖宫产终止妊娠。手术很顺利,术后恢复很好并如期出院。出院时医生叮嘱张女士过了产褥期后一定要去血管外科进一步诊治外阴血管瘤合并外阴静脉曲张。

  张女士出院后,让她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外阴血管瘤平卧也不能消失了,并且越来越大,长到了鸭蛋大小,出现明显的外阴肿胀疼痛,严重影响行走和日常生活。张女士慕名找到了我院血管外科专家吴英锋院长。吴院长为她做了详细检查,瘤体增大到了约7X8cm大小,张力较大,并伴有疼痛和右腿麻胀症状。虽然张女士还处于产褥和哺乳期,但治疗指征明确,吴院长安排她住进了血管外科。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的同时,吴院长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包括血管外科、妇产科、超声科、医学影像科等科室进行了充分的术前讨论。结合张女士的病史和查体以及影像学资料,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外阴包块应该诊断为外阴血管瘤,同意先行血管瘤介入造影术,一方面可以明确瘤体周围的血供,明确和盆腔血管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行介入栓塞,阻断瘤体周围血供,为进一步切除做术前预处理。

  造影检查没有显示瘤体和盆腔血管有直接关联,也没有显示盆腔血管畸形。考虑到患者局部症状明显,吴英锋院长再次与妇产科主任高洁充分沟通决定切除肿物。在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吴英锋院长和高洁主任同台为张女士成功地完整切除了巨大的外阴血管瘤。术中发现这个外阴肿物实际比术前检查的还要大,就像浮在水面的冰山,外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并且瘤体周围血供丰富,既要小心处理血管止血,又要保护菲薄的瘤体壁,以保证瘤体完整剥除,手术操作难度极大。术者将瘤体剥离过程中发现瘤体的基底部是血运丰富迂曲的动静脉畸形网络,和阴道侧壁也仅有薄薄的一层组织,真可谓是“行走在刀尖上的艺术”!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将瘤体完整剥除并多重缝扎了动静脉畸形。巨大的瘤体取出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剩下一个巨大的“深坑”怎么办?吴院长采用了“分层荷包缝合”的方法,一方面保证瘤腔的关闭和解剖结构的对合完整,另一方面保证了术后外阴切口的美观。手术经过两个小时的不懈努力终于顺利结束了,大家也都松了口气。张女士对于这次特殊时期的诊治非常满意,现在已经顺利出院,外阴伤口愈合非常好,没有遗留任何神经损伤的症状。这正是多学科的通力合作解决了张女士的燃眉之急!

  知识链接

  血管瘤是来源于中胚叶的一种良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其中外阴血管瘤较少见。临床上遇到外阴肿物时常未考虑到此病,故诊断关键在于对此病的认识。

  外阴血管瘤可在出生后即出现,部分可逐渐自行消退,常累及大阴唇,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但大的血管瘤会引起外阴肿胀、疼痛、性生活障碍和影响美观等。外阴血管瘤可呈红色、暗红色、蓝色、紫色或正常肤色等,目前认为其颜色与病变位置有关,浅表病变通常为红色,位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的病变为浅蓝色或紫色。肿物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海绵状血管瘤常有压缩性,体位试验阳性;蔓状血管瘤局部可听及连续吹风样杂音。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93%血管瘤可只通过临床表现得到正确诊断。在获取组织病理学诊断前也可以使用超声、CT、MRI或血管造影术等辅助检查帮助诊断。

  外阴血管瘤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巴氏腺囊肿、痣、疝、静脉曲张及其他外阴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等,从而造成对患者的错误或过度治疗,由于部分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所以治疗应该用于有症状的病变和存在心理顾虑的患者。治疗血管瘤的方法很多,有效的治疗选择可分为3大类:非特异性(如切除、冷冻 );抗血管生成(如皮质激素、干扰素 );抗增殖(化疗、放疗 )。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一般不会自行消退,应考虑手术切除。对于直接行手术切除可能导致大出血的病例,术前可行选择性肿瘤供血血管栓塞术,这样会使一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物的可能性提高,并可缩短恢复时间。(妇产科 金艳荣)

合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