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结直肠息肉的规范管理
4月15号至4月21号是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肿瘤防治,早早行动”,为了进一步落实肿瘤早诊早治的目的,介绍一下结肠息肉的规范管理。
结肠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类型。部分结肠息肉,比如管状腺瘤可以从良性病变进展到进展期腺瘤(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原位癌,直至发展到进展期肿瘤。这一进展过程可以经历十余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时间不等。所以为早期发现结肠这些病变有了十余年的时间,也就给了我们降低进展期结直肠肿瘤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最好时机。这期间,消化内镜的早期诊断以及对早癌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规范化管理是重中之重。
Q1:就腺瘤的大小和形状而言,内镜切除的适应症是什么?
(1)对于≥6 mm的病变,应进行内镜切除。(2)对于≤5 mm的微小息肉样腺瘤,原则上也应进行内镜切除,但也可行结肠镜随访观察。对于扁平和凹陷的肿瘤病变,即使≤5 mm也应进行内镜切除。
Q2:对于增生性息肉(HP),该如何管理?
对在直肠乙状结肠区域检测到的≤5 mm的HP,推荐进行随访。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适用于<10 mm的无蒂良性腺瘤。推荐将CSP用于≤5 mm的微小病变,也可用于6-9 mm的病变,对于“扁平型和凹陷型”病变以及结肠镜检查疑似为癌的病变,即使≤5 mm也应避免行CSP
Q3:对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该如何诊治?
对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传统锯齿状腺瘤(TSA)和HP。病变的位置、形态和表面特征观察(包括放大内镜下表现)对内镜诊断具有重要意义。SSA/P和TSA有可能发展为癌症,因此推荐对其进行治疗。对于较大的LST,应根据LST的亚型选择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或分片式内镜黏膜切除术(EPMR)。
Q4: 内镜切除结直肠肿物后,应如何进行结肠镜监测?
应在息肉切除术后3年内进行结肠镜随访 。内镜切除T1(SM)结直肠癌后,必须对局部复发以及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进行密切监测。内镜切除术后应进行至少3年的仔细随访。如果病理报肿瘤侵及深度超过粘膜下1000um(SM2),则需要补加外科手术。
Q5: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管理方法是什么?
当检测到直肠(尤其是直肠下段)黏膜下肿瘤时,最有可能是神经内分泌肿瘤。强烈推荐使用染料喷雾法确定肿瘤表面覆盖正常黏膜,并根据肿瘤大小和表面特征确定是否需要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
Q6:对于非肿瘤性息肉,该如何管理?
推荐将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分为错构瘤性、炎性和增生性三类。虽然大多数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不适合行内镜切除术,但如果其有出血、引起肠套叠或疑似癌症,推荐切除症状性息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非肿瘤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人群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患者,适当的癌症监测方法请咨询有经验的消化内科医生。
对于消化道疾病的早诊早治,我院消化内科设有胃肠早诊早治亚专业门诊, 对于胃肠道中息肉的管理有着规范的诊疗流程,并且有智能的系统诊疗平台,给有需求的患者带来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对降低胃肠道进展期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做出应有的贡献,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胃肠早诊早治门诊:周四下午1:00 - 5:00